茶道
品茶人能从茶品的鉴别中产生奇妙的感悟,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。
因茶品的不同,所以对茶的感悟也不同。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,人们对品茶的感悟,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、融合和认知。
中国的茶道已经成为了传承华夏传统文明的一种载体,不同层次的人,对于茶道的理解完全不一样,文友曰茶韵,激扬文思;僧客曰茶德,参禅悟道;道士曰茶功,保健养生;众生曰茶味,除腻解渴;富人曰茶珍,交朋结友。
所以说茶能雅俗共赏,不同地位、不同信仰、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。
茶诗
茶是真情厚谊的纽带,是心身疲惫的安慰,是优雅生活的体现,是创作灵感的媒介。品茶赋诗还可以是折射社会现象的载体。
现抄录部份古人品茶赋诗,供茶道中人共赏:
陆羽《六羡歌》“不羡黄金罍/不羡白玉杯/不羡朝入省/不羡暮入台/千羡万羡西江水/曾向竟陵城下来”。
白居易《山泉煎茶有怀》“坐酌冷冷水/看煎瑟瑟尘/无由持一皿/寄与爱茶人”。还有《萧员外寄蜀新茶》“蜀茶寄到但惊新/渭水煎来始觉珍/满瓯似乳堪持玩/况是春深酒渴人”。
元稹《赋茶》“茶,茶/香叶,嫩芽/慕诗客,爱僧家/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/铫煎黄蕊色,碗转曲尘花/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命对朝霞/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至醉乱岂堪夸”。
唐代诗人李群玉《答友人寄新茗》“满火芳香碾麹尘/吴瓯湘水绿花新/愧君千里分滋味/寄与春风酒渴人”。
刘禹锡的《尝茶》“生拍芳丛鹰觜芽/老郎封寄谪仙家/今宵更有湘江月/照出菲菲满碗花”。
皮日休《煮茶》“时看蟹目溅/乍见鱼鳞起/声疑松带雨/饽恐生烟翠”。
谢宗可《雪煎茶》“夜扫寒英煮绿尘/松风入鼎更清新/月圆影落银河水/云脚香融玉树春/陆井有泉应近俗/陶家无酒未为贫/诗脾夺尽丰年瑞/分付蓬莱顶上人”。
苏轼《咏茶》“武夷溪边粟粒芽/前丁后蔡相宠加/争新买宠各出意/今年斗品充贡茶/吾君所乏岂此物/致养口体何陋耶/洛阳相君忠孝家/可怜亦进姚黄花”。
苏轼咏茶还写了二首耐人玩味的回文诗:
“酡颜玉碗捧纤纤/乱点余花吐碧衫/歌咽水云凝静院/梦惊松雪落空岩”。
“空花落尽酒倾缸/日上山融雪涨江/红培浅瓯新火活/龙团小碾斗晴窗”。
倒读出下面两首,极为别致:
“岩空落雪松惊梦/院静凝云水咽歌/碧吐花余点乱/纤纤捧碗五颜鸵”。
“窗晴斗碾小团龙/活火新瓯浅焙红/江涨雪融山上日/缸倾酒尽落花空”。
[唐]李白《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》“尝闻玉泉山,山洞多乳窟。 仙鼠白如鸦,倒悬清溪月。 茗生此中石,玉泉流不歇。 根柯洒芳津,采服润肌骨。 丛老卷绿叶,枝枝相接连。 曝成仙人掌,以拍洪崖肩。 举世未见之,其名定谁传。 宗英乃禅伯,投赠有佳篇。 清镜烛无盐,顾惭西子妍。 朝坐有余兴,长吟播诸天”。
茶艺
茶汤色泽纯白者胜,青白、灰白、黄白为负。
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,茶汤纯白,表明采茶肥嫩,制作恰到好处;色偏青,说明蒸茶火候不足;色泛灰,说明蒸茶火候已过;色泛黄,说明采制不及时;色泛红,说明烘焙过了火候。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。而现代人为了便于收藏,对制茶工艺有了新的创新,或成饼、或成砖、或成丸、或制成艺术品。更有甚者,将茶改变原生品味,或红、或绿、或黑、或白,购茶者因人而异,各凭喜好。
保存茶叶的容器以锡盒、瓷坛最佳,其次铁盒、木盒、竹盒、塑料袋、纸盒。铁盒宜置于阴凉处,不能放在阳光直射或潮湿、有热源的地方,防止铁盒氧化生锈,也可抑制盒内茶叶陈化、劣变的速度。
塑料袋装茶简便、经济实用。但是要选择食用的包装袋,最好选密度高,厚实一些的。为减少茶叶香气散失和提高防潮性能,可以套上一层塑料袋,用绳子扎好袋口,放置于阴凉干燥处。